成功的音樂制作人、作曲家、音樂家都有一套獲取新的靈感和創(chuàng)造力的方法,樂手則需要不斷學習新的曲目、開發(fā)新的技術并改善他們現(xiàn)有的裝備來做到這些。作為擁有五十多年經驗的吉他手,我可以向你證明必須通過不斷接受新的挑戰(zhàn)來保持新鮮感。例如我最近正在學習大量的指彈風格的技巧,這對于多年使用撥片的我來說是很具有挑戰(zhàn)性的,不過只有勇于發(fā)起新的挑戰(zhàn),才能激發(fā)新的創(chuàng)意和思維。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為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全都與表達有關,它表達的是你的感受和情緒,甚至是你所缺乏的感受和情緒。不過“表達”一詞帶有某些固有概念,這一概念可以看作是具有局限性的。表達某一事物意味著你的意識或潛意識中已經存在了這些思想或感受。并且,你用來表達自己的工具通常也是已經存在的。例如你所展現(xiàn)出來的任何程度的表現(xiàn)力,其實是以你牢固掌握表達的能力和技術水平為前提,只有這樣才能執(zhí)行連貫且引人入勝的音樂思維。然而對于那些決定認真追求創(chuàng)意的人來說,更至關重要的是探索!每個作曲家、制作人或演奏家都能隨口說出在“探索”過程中對他們的作品產生持久影響的藝術家。我認為這種探索是開啟新的職業(yè)生涯的強大動力,并且可以為成熟的創(chuàng)作者提供新鮮的創(chuàng)意。若從某個角度來審視那些創(chuàng)意作品,他們一方面是在表達自己,另一方面又是在發(fā)現(xiàn)自己。
在表達方面,向內看是探索我們的情緒、感受和理智的思想,我們利用現(xiàn)有的演奏和制作技術去完成新的創(chuàng)作、和聲以及對音樂語言的理解,而我們的音樂品味正是這些東西的結合。在探索方面,我們尋找陌生并發(fā)現(xiàn)新的領域,這可能是音樂風格、演奏、制作、構思或是新的聲音。為了使探索過程變得更加豐富,我們需要對新事物持一種完全開放的態(tài)度,不能讓現(xiàn)有的品味草率地拒絕那些最初看起來可能會令人反感的東西。
這并不意味著表達和探索是兩種完全孤立的思維,用堅持某些個人品味或風格的現(xiàn)有技術來表達音樂創(chuàng)意的方法也有很多,這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事情,而是偏向哪一方的問題。根據(jù)我的經驗,大多數(shù)藝術家都傾向于持續(xù)性的表達而從來沒有真正給予探索足夠的關注。這很不幸,因為探索無疑是你成為藝術家的本源。 John Cage可能是20世紀最著名的具有探索精神的作曲家,他對隨機性和偶然性的運用催生了一種全新的寫作、思考音樂與聲音的方式。早年我確實非常迷戀他的作品,盡管我現(xiàn)在有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成果,但我仍沉迷于他的冒險精神,他對聲音試驗的意愿仍是我在工作中深切關注的,以下便是我推薦的在音樂創(chuàng)作過程中探索創(chuàng)意的五條建議。
一、隨機性和偶然性
想要消除你的個人偏見或習慣性選擇莫過于親自嘗試。 但也請意識到放棄習慣性選擇也并非絕對。你仍須為隨機化過程建立初始參數(shù)。例如,在你的虛擬合成器面板中可能有一個隨機按鈕可隨機化某些內容。你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意愿對現(xiàn)有或是完全出乎意料的聲音做一些微妙的變化,雖然得到的隨機結果也有可能完全無法使用,但識別隨機結果的“可用性”其實是取決于你嘗試新事物的意愿與你當下品味的接近程度。因此,選擇隨機化或偶然性并不是所謂的走極端,這其實還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
以下是Logic Pro ES2合成器中的隨機菜單:
Reaktor 中的 Polyplex 也對許多參數(shù)提供了隨機化功能,界面中有許多骰子樣式的按鈕圖標,越往右所得到的隨機程度就越極端。
在我們制作音樂的過程中會產生無數(shù)選擇,其中有一些無足輕重,而另一些則至關重要。 前文提到的 John Cage 因運用中國的易經而聞名,易經是一種古老的中國系統(tǒng),基礎是“玄學”,用產生看似隨機的數(shù)字來確定神的旨意。John Cage 就使用該系統(tǒng)來確定通常由作曲家才會做出的在音樂上的無數(shù)次選擇,而不是讓創(chuàng)作過程來決定結果。
序列音樂(由 ArnoldSchönberg 首創(chuàng)的“十二音體系”的無調性音樂)被 Pierre Boulez 和 Karlheinz Stockhausen等作曲家所采用,以用于動態(tài)、發(fā)音、持續(xù)時間甚至音高的序列化選擇。這種選擇是從預先建立的可能性列表中挑選出來的,嚴格意義上來說是在沒有作曲家直覺干預的情況下進行選擇。這種偏激的美學在當時引起了很多爭論,并且最終基本被放棄了。但是從那時起,使用隨機性、不確定性、偶然性來發(fā)現(xiàn)新的聲音和可能性的想法就一直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存在于當代音樂中。
二、在陌生的樂器上進行創(chuàng)作
任何樂器演奏家都很清楚發(fā)展肌肉記憶對于實時演奏的至關重要,思想聽覺化與音樂創(chuàng)作之間必須有如條件反射般的回應。實際上,使用某一種樂器作曲時會運用到一大堆根深蒂固的習慣性技巧和手勢,這可能會為作品加分,但也可能會限制你的創(chuàng)意。大多數(shù)爵士樂手也都承認他們很少演奏以前從未演奏過的音樂,但是當他們開始真正演奏時,又在神奇的發(fā)生變化。當然,你可以通過堆積大量音符來創(chuàng)作優(yōu)美的音樂,但如果你找不到提升極限的方法,那將永遠也學不到任何新東西。
所以說,如果你習慣使用吉他作曲,請嘗試換一種樂器,例如使用鋼琴,反之亦然。你可以嘗試使用某種MIDI控制器或隨機程序來編輯音序器。這樣做的關鍵是要刻意讓自己脫離舒適區(qū),然后看看會發(fā)生些什么,你甚至可以搞亂慣用的樂器來破壞自己的習慣,嘗試用虛擬樂器替代吉他再經過微調。John Cage 的鋼琴作品《Sonatas and Interludes》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部作品剝奪了按下鋼琴鍵時的自然期望,但同時仍利用了鋼琴家從多年的練習中發(fā)展出來的技術。
三、錯用和濫用
軟件和音頻插件在設計時考慮了非常特殊的用途,那些預設、控件和軟件界面都在暗示并指導著你該執(zhí)行哪些操作。但我覺得主從關系應該是用戶去控制插件,而不是讓插件限制自己。所以請嘗試使用一些極端或某些不合理的設置。有許多學生會問我某些插件的正確用法或是該怎樣設置才是正確的。我的答案是聽起來不錯就好,那也是一種正確。有時我們最好先擱置一下慣用的方法,然后看看會發(fā)生什么。對于軟件來說,無論你怎么折騰,你都不可能把軟件給“弄壞”。所以就軟件來說,你完全可以大膽嘗試。而在硬件方面,只要你看住了音頻輸出并且不搞錯連接,同樣也很難輕易把設備弄壞。例如有一種風格被稱為“無輸入混音”,它就是完全基于“錯誤”。調音臺的輸出通過輔助發(fā)送路由回到輸入,從而制造出令人難以置信的各種聲音,而除了調音臺本身其實沒有任何其他輸入源。
四、自我限制
幾年前,我在另一篇文章中談及了這個想法。前提也很簡單,那就是對作曲、混音、樂器演奏等任何創(chuàng)作施加一系列限制。這可能包括把你的吉他演奏限制在一根琴弦上;僅使用一組特定的插件進行混音;僅在單聲道中進行混音;僅使用數(shù)量有限的音符、節(jié)奏來構成旋律等等。也就是說,讓你以非常規(guī)的方式來破壞自己的習慣行為。而這可能會產生新的探索過程,這些探索將超越你以前的固有習慣并擴展你的創(chuàng)意。作為吉他手的我可以告訴你,限制在一、兩根琴弦上演奏確實能讓你為自己的演奏感到驚訝。
五、組合聲音片段
我分配給一年級音頻制作和聲音設計專業(yè)的學生的其中一個練習是:只使用非常短促的聲音采樣(通常少于1秒鐘)來編寫一首兩分鐘的作品。所使用的素材可能是弦樂撥奏或其他不常見的瞬變。除了素材的局限性之外可以使用包括時間伸縮、采樣技術、對時間和空間的處理、EQ等任何方法。這是縮短創(chuàng)新過程的典型做法,能迫使作曲人探索與這一小段聲音片段相關的所有內容,并以非同尋常的方式發(fā)揮其潛力。我的答案是聽到了一些巨大成果,而且我也相信這種經歷對年輕人的思維會產生深遠影響。如果你從未嘗試過,建議真的去試一試。你可能會收獲到意外驚喜,或者說至少能從中獲得一些樂趣。
結語
對音樂的表達是音樂制作和創(chuàng)作中固有的自然過程,但正如我希望在本文中探討的那樣,僅僅局限于表達就意味著是一種停滯,因為那只能使我們表達現(xiàn)有的思想和感受。我們用于表達的工具通常充滿了習慣性傾向,有時甚至會抑制自我和創(chuàng)造力的成長。當我們初次探索音樂時會產生一種強烈的興奮感,它可能會改變我們的生活。我堅信,提高自己的音樂表達能力再加上不斷地升級對音樂的探索欲,這些肯定有助于你成長為一名真正的藝術家,并且還能引領你邁向全新的未知領域。
作者:Philip Mantione
編譯:Leones
出處:https://theproaudiofiles.com/5-strategies-for-creative-discovery-in-music-production/
Copyright © 2025武漢天宇聲源科技有限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